設為首頁
第一幕墻網 -> 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尋找世界背景下的中國建筑

2010-11-11 12:00:51 作者: 來源: 我要評論0

第一幕墻網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中國建筑,而幾乎每一個建筑師都在找尋中國現代建筑的真正內涵與最佳形式。時光流逝,從復制傳統(tǒng)大屋頂,到歐陸風的“西風東漸”,再到新東方主義、新屋頂時代,當中國建筑與世界舞臺不斷融合時,在世界城市背景下,尋找真正的中國建筑,幾乎成為了建筑師們的集體行為。

世界建筑領域新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種種技術與理念的創(chuàng)新,在不斷滲透并影響著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方向。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到底怎樣表現中國特色,傳達中國文化,這是中國建筑師十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徐衛(wèi)國感慨。

近日,在國際青年建筑師雙年展――世界城市背景下的中國建筑分論壇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以及中國的多位青年建筑師,圍繞“中國建筑”的話題,各抒己見。

他們眼中的中國建筑

“2006年以來,我多次往來北京,看到如此多優(yōu)秀的建筑在中國矗立起來,速度之快,令人震驚”,洛杉磯Manferdini建筑事務所主持人ElenaManferdini對北京的建筑越來越國際化而深表感嘆。但是,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來自云貴高原的貴陽花溪項目。

形式的夸張、造型的個性,貴陽花溪項目曾一度將其負責人國內著名青年建筑師馬巖松推至輿論焦點。然而,就是在這個項目的切身參與中,ElenaManferdini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融入與特色彰顯的魅力!爱數赜泻芏嗌贁得褡,做塔樓設計的時候,我們便深入研究了當地居民的日常裝扮,將他們的頭飾、服裝花飾抽象為建筑理念,予以體現”,ElenaManferdini笑道,這本身就構成了建筑的地域文化與本土風格。

而國際青年建筑師雙年展策展人英國著名設計師尼爾・林奇則熱切地關注著中國建筑歷史的動態(tài)發(fā)展,尤其是對近年來涌現的許多新建筑頗有感觸。他表示:“從歷年雙年展的中國作品就可以領悟到中國建筑歷史的波動,就像那座漂亮的鳥巢。我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建筑師在不斷地吸收世界各地的經驗和特點!倍麉⑴c設計的深圳項目,正是以技術的融入成功打造了適應本地氣候的樣本。尼爾・林奇形象地比劃著,考慮到深圳濕熱的氣候特點,他們通過計算機建立起了建筑模擬圖象,將遮陽、通風等多種需求進行直觀呈現,并成功尋求到了最適合的形式。

“生活元素則是更直觀的文化體現”,Kokkugia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RolandSnooks稱,他所作的臺灣項目也正是通過計算機技術考慮把高密度的生活方式融合在建筑中,從而獲得創(chuàng)新。他認為,建筑中更重要的是理念與方法的融入,不僅僅是單一的某種風格,而在這方面中國建筑可謂海納百川。

事實上,中國地大物博,氣候豐富多變,各民族特色鮮明,這一切都給國外建筑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許正是基于此,他們眼中的中國建筑,往往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印記,并依據不同人對文化的差異化理解,產生了對中國建筑無限的遐想。

我們心中的未來之城

中國建筑師似乎更關注方法論的選擇!八^未來中國好的建筑,我們希望是采用國際上比較前沿的理論和設計方法,并結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精神狀態(tài),創(chuàng)作出先鋒的但有傳統(tǒng)文化意韻的作品”,華匯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王振飛非常看好中國當下的狀況,并鮮明地提出世界城市背景下的中國建筑其實已經有所轉變,即從純形式上的符號向中國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空間的轉換。而作為建筑師,則肩負著更重要的責任,就是一旦掌握先進的方法論,就要盡可能地進行傳播,為中國建筑界注入活力,提高整體建筑水平。

“的確,建筑師要提供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為未來建筑的發(fā)展提供依據”,曾留學英國的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方案創(chuàng)作室主任建筑師劉延川稱,數字化技術將成為中國未來建筑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性因素。

而中外文化的交叉與融合則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黃尉欣所看好的,他形象地說道:“如同基因遺傳的模型,一個種群有足夠豐富的基因信息,在遺傳過程中才會延續(xù)其活力,文化同樣如此。中國留學生所接觸的外國建筑、外國文化可以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去更好地感覺中國建筑未來的發(fā)展!

那么,中國建筑的未來究竟在哪里?尼爾・林奇幽默地說,“中國建筑的未來就在這個房間里”,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年建筑師的思考與實踐,正孕育了中國建筑的未來。但是,建筑的發(fā)展,理念的形成,設計方法的轉型,從來就不能一蹴而就。對青年建筑師來說,盡管普遍對未來充滿信心,但是,未來究竟如何,中國建筑究竟走向何方,如何吸取國內外文化精髓,從價值觀與方法論的雙重角度,尋找中國建筑,仍有待思索。

相關資訊
我要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賬號:密碼: 注冊忘記密碼?
第一幕墻網免責聲明:本網凡注明出處為“第一幕墻網”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第一幕墻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與0755-83785645聯(lián)系授權事宜;轉載請務必注明稿件來源:"第一幕墻網"。本網未注明出處的,均從互聯(lián)網收集,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第一幕墻網聯(lián)系。